您好,欢迎访问藏农神草官方网站

新闻资讯
您的位置:首页>新闻资讯>行业新闻

雪域寻珍:冬虫夏草鲜草采挖实录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浏览次数:14

  当青藏高原的积雪开始消融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寻珍之旅便在海拔 4000 米的草甸上拉开帷幕。冬虫夏草鲜草的采挖,不仅是体力的考验,更是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,每一根虫草的出土都凝结着采挖人的艰辛与智慧。

  一、天时地利:采挖季的严苛限定

  每年 5-6 月是虫草采挖的黄金期,此时冻土初融,虫草菌核突破虫体,顶端长出标志性的 “草头”。过早采挖,虫草营养未完全形成;过晚则草体纤维化,品质下降。采挖人需紧盯气候节点,在短短 30-45 天内完成采集。高原多变的天气更增添了挑战 —— 白天烈日炙烤,夜间风雪突袭,唯有经验老到的采挖者能精准把握时机。

雪域寻珍:冬虫夏草鲜草采挖实录

  二、装备与技艺:寻草人的生存哲学

  采挖工具极为精简:一把尖头小铲、一个放大镜、几枚密封瓶。尖头铲需精准控制角度,避免伤及虫草;放大镜用于辨别草皮细微的褐色凸起 —— 这是虫草破土前的 “呼吸孔”。采挖者通常呈 “之” 字形缓慢移动,目光如炬扫过每寸草甸,稍有疏忽便可能错过这些伪装大师。

  最关键的采挖技巧在于 “稳准狠”:发现目标后,以 45 度角斜插铲子,轻撬周围泥土,完整带出虫草。若虫草断裂,价值将折损过半。老手们总结出 “三不挖” 原则:幼草不挖、病草不挖、石缝难复原处不挖,尽显生态智慧。

  三、采挖人的日常:云端上的生存图景

  凌晨四点,帐篷外还是星斗满天,采挖人已裹着厚重藏袍出发。腰间挂着的青稞饼和酥油茶,是支撑他们在寒风中跋涉十小时的能量源。高原反应如影随形,头疼、胸闷常伴随全程,但无人懈怠 —— 一根优质虫草可能抵得上普通牧民一周的收入。

42.jpg

  正午时分,草甸上散落着就地小憩的身影。他们用草帽遮阳,小心翼翼将当日收获的虫草铺在防潮布上,按品相分类。每根虫草都要用苔藓包裹,防止氧化。夜幕降临时,满载而归的采挖人会在篝火旁清点收获,火光映照着他们晒得黝黑的脸庞,疲惫中透着满足。

  四、生态与传承:在收获中守护自然

  采挖后的草甸需仔细回填泥土、补种草籽,这是世代相传的规矩。当地政府划定采挖禁区、限制每日采挖量,以维系脆弱的高原生态。年轻一代开始使用 GPS 定位系统记录采挖点,避免过度踩踏。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,让这份千年传承的生计得以延续。

  当最后一根虫草入囊,采挖季的喧嚣渐渐平息。雪域高原重新回归宁静,而那些沾满泥土的双手,不仅带回了珍贵的滋补珍品,更守护着人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。每一根冬虫夏草鲜草的故事,都始于这片苍穹下的虔诚寻觅,也终将归于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之心。


Copyright © 2024 西藏藏农神草供应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藏ICP备17000317号-3

XML地图  

400-105-9818